可以居的时光
方召麐是无锡著名实业家方寿颐之女,1914年生于无锡,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召麐”表达了父亲对女儿寄托的无限希望。1933年师从钱松喦、陈旧村学习书画,1953年跟随张大千学习,在其指导下研究古人名迹,游历山水,正所谓师造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方召麐往来于世界各地,创作、举办展览、出版成为这20多年里最重要的事情,见过其作品的人无不为其独特风骨所折服。2006年2月20日,心脏病突发,方召麐在香港去世。
1970 年, 张大千先生由南美迁居美国西岸的卡梅尔(Carmel)居住。方召麐应召唤由伦敦赴太平洋海岸随侍老师,整整一年。
方召麐十分珍惜这段在“可以居”的时光。每天,她侍奉老师、师母,和老师谈画、看画、画画,接待来访的朋友,协助师母烹饪,看老师提笔作画写字。张大千作画一向不起稿,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是如此。他并不每天作画,因为他非常好客,据方召麐的回忆,当时张大千“住在卡梅尔海边风景区,来拜访者往往是远道而来。老师会招待中饭晚饭,师母很是辛苦,然而老师喜欢朋友来看他,可以谈天说地,若没有人跟他说话,老师便会觉得无聊寂寞,但我私下觉得招待朋友却把作画的时间都糟蹋掉了,十分可惜!”
1970 年年底某日的一个清晨,张大千在与方召麐散步时提及毕加索、石涛、金冬心、齐白石等几位画家,以及当代其他几位画家作品的“巧与拙”、“生与熟”的问题,他说:“前些年看不懂毕加索的画好在何处,认为他的画玩世不恭,但近来逐渐了解他的作品,每过几年就变一次,画出来的东西,由于题材、画风都是异于往昔,所以俱有‘生’的性质,叫人
看了不得不佩服他思想前进、感情丰富、想像力高人一等,的确不同凡响!石涛的画也有‘拙’的味道。这是非常不容易达到的艺术境界。一幅画能兼具‘生’与‘拙’,就比别人高超,可以百看不厌。”
这段谈话让方召麐终生难忘,也正是这段谈话,使得方召麐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的风格走下去,走向成熟。可以说,一位艺术家得以大成,除了与成长的环境及人际关系有关,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在张大千那里,方召麐领悟到国画艺术的精髓;而方召麐也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不仅帮他完成英语传译,更协助他处理文件和卖画事务。先生在伦敦办展览会时,也由方召麐打点一切,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教学相长这个词,用在张方这对师徒之间再恰当不过了。方召麐画风的形成,自然是受到过张大千先生的点拨,而在点拨方召麐的过程中,张大千先生在画风上也开始有独特的创新。两者的画风相互影响,师徒之道的互相启发,将彼此内在的才能和潜质最大地发挥出来。
多年之后,方召麐说起张大千,仍旧满怀感恩。她说,自己最尊敬、最受感化的就是张大千先生,能找到这位老师,真是不可思议的缘份。两人的结识,促使她踏上成功的康庄大道。张大千也多次称赞她是自己优秀的弟子。某日清晨,方召麐在大千画室画画,大千先生起床后看到学生的成稿兴奋不已,击掌称许,马上写了“二三星斗胸前落,万千峰峦脚底青”赠之,以称赞方召麐的豁达精神和广阔视野。方召麐生前告诉儿子方顺生,这是众多称颂她的字句中她最珍爱的。
正像张大千先生所教导的那样,方召麐开始从大自然的山川树石中寻求启发,并作出多种构图、技巧上的尝试,风格开始蜕变,迈向20世纪80年代她丰硕的创作时期。
在美洲期间,方召麐通过研究张大千先生的珍藏,以及和老师对美国西岸风景区的游览,创作了不少山水画新作。《秋江》就是她在加州克密尔起稿的山水,最后完成于伦敦。图中远景山变以干笔淡墨擦,与图左方前景以浓墨湿笔绘成的山石房舍形成强烈对比,营造远近层次效果。类似这样描绘山石的手法,亦见于1972年所作的《愚公移山》。图中长篇题《愚公移山》的故事,当为她矢志于艺术,不断耕耘心态的反映。70 年代开始,她在60 年代后期“书法构图”山水画作的基础上,方召麐进一步以书法条描绘出抽象化的山水构图,并以赭石黠淡墨染画,创立了另一种风格。她作于1975 年的《山水图》,亦属同一风格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她在题识中说:“当自己将所看见的较远较大者鼓励别人,而遭到拒绝后,甚感心痛。过后想想,既已尽力而为之,何必自苦而因此去气恼。”这段题识,或可反映她在画艺上寻求突破,作出尝试而未必受人认同,但仍贯彻其信念,付之实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