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肿瘤心脏病学医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癌症幸存者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其生存期内的心血管事件逐渐受到关注。为专门研究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概念[1-4]。目前,国外已有许多医疗机构设立了专门科室,开展肿瘤心脏病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我国,此方面工作则刚刚起步,亟待发展。2016年,本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肿瘤心脏病学诊疗单元,并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基于案例学习(CBL)和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师培训当中,取得了良好反馈。本文总结和分析CBL和P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于肿瘤心脏病诊疗单元建设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本院培训现状和经验,探讨此类联合教学模式的推行条件及价值,旨在为提高此类交叉学科的临床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CBL和PBL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CBL即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指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员掌握学习对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原理,进而推广至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5]。临床医学教育中,CBL被演绎为病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观摩或阅读,获取初步印象;通过病例分析,对疾病原理和诊疗流程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和总结提炼升华,构建临床思维,最终提高其在真实临床情境中的思辨及解决问题能力[6-7]。

PBL教学法则最早由加拿大学者提出,后经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完善推广。PBL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师为向导的讨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授课目标设计问题,学员通过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并提出新问题,以此构成良性循环,使学员在对不同问题的层层深入探索当中掌握学习内容[7-9]。

实际上,CBL和PBL均是强调学员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热情、养成学习习惯、锻炼逻辑思维、重视知识运用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内涵方面高度一致,但二者在主题激发、课前准备、过程控制及资料收集等环节存在不同,故可形成互补。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院校将CBL和PBL教学法应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当中。

2CBL、P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2.1培训前准备 主要包括病例选择、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专科辅助检查示教等,目标为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和临床情景的直观感受。带教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肿瘤科、心内科及血液科住院患者中选取典型病例,并与患者及家属妥善沟通,取得信任及配合。依据国际专家共识[2],本院选择的分析病例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与卒中、肺动脉高压及心包并发症等。初步筛选后,多学科带教团队对备选病例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最终形成用于培训课程的经典案例及讨论命题,以统一格式书写。此外,在培训课程开始前,嘱学员复习相关专业(主要包括心血管内科学、肿瘤学、血液病学、医学影像学等)基础知识,以保证CBL和PBL过程顺利推进。

2.2CBL导入 学员以4~6人分为一组,尽量保证小组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针对某一病例,1人问诊,1人查体,1人总结,他人记录、补充,以上角色在不同病例间轮流转换。带教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提醒、示范,结束后予以讲评。

2.3PBL讨论 CBL所涉病例特点不一,常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培训需求。在PBL环节,由教师根据CBL内容提供更为完整的经典病例及讨论命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讨论内容需涵盖所授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等,尤需对CBL案例中缺少但临床常见的症状、体征及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强调,讨论顺序则应遵循惯常的临床逻辑。在基本知识脉络理清后,教师向学员提供开放式命题,嘱学员通过文献检索和研读寻找答案,以此导入后续的循证医学实践过程。

2.4循证医学资料收集与整理 为培训的重点内容。鉴于肿瘤心脏病学的学科交叉特性,嘱小组成员依据各自学科背景对PBL存疑之处及开放式命题进行分工查找。鼓励学员精读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献,组内汇报。对观点不一致者,组织学员对各原始研究进行比对分析,查找潜在原因;对重要争议,进行适当的统计学处理(如荟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2.5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对CBL、PBL及循证实践结果进行汇报,每组汇报30 min。汇报结束后进行组间讨论和答疑,并由多学科教师团队对小组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各小组尚需根据学习内容撰写研究报告,其内容应至少包括:(1)所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3)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4)小组原创疾病处理流程图;(5)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