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班吉用赤子仁心践行生命价值对电影丛林赤子心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位观众针对同一部电影都会产生不同的观影感受,但无论标准怎样众说纷纭,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必须要含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要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与影片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1987年美国迪士尼发行的电影《丛林赤子心》中就具备这样的审美价值,这也难怪它虽历经30年的时间洗礼,但仍是一部众人追捧的经典力作的缘由。

《丛林赤子心》是由美国导演乔·坎普(Joe Camp)执导的儿童电影,这是乔·坎普的班吉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此片再次以灵犬班吉(Benji)为主要叙事对象,讲述了它流落野外历经危险保卫小豹的感人故事。全片凭着独特大胆的叙事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淋漓尽致地突显了明星狗班吉的“赤子仁心”,从而为该片铺上了一层浓厚的人文情怀。因而,本文打算从叙事技巧和对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的具体描绘来揭示班吉的赤诚之心以及所赋予人类的现实意义。

电影《丛林赤子心》海报

一、班吉形象的基本定型: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

罗兰·巴特说过:“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1]这足以可见,叙事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何谓叙事?顾名思义,叙事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讲,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在文学、符号学等其他领域,更多的是倾向对纸质文本的研究,而电影的叙事,则更多地体现在银幕上,由导演和编剧通过整合影片的各种要素进行故事的讲述。电影《丛林赤子心》的叙事是以动物班吉的命运际遇为主要牵引线的,虽说这是一种常规稳重型的单线叙事模式,但它与其他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影片紧凑的张力,而且直接促成了班吉形象真实性的生成。

(一)电影大胆启用动物作为主演。其实以动物作为主演的电影数不胜数,如上文所述,乔·坎普之前就执导过以班吉为主角的一系列儿童电影,但此影片的新颖与大胆之处就在于除了电影开头记者对班吉制片人的采访以及后来制片人和猎人寥寥几句无关紧要的独白外,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是完全依靠班吉与其他动物的倾心演出建构的。导演没有运用电脑特效的刻意修饰,没有借用动物口型的配音,没有使用任何字幕加以解释说明,只靠动物到位的动作、表情和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或感人或紧张的气氛,这种“外部聚焦”的拍摄方式,纯客观地叙述了班吉丛林冒险的故事,不仅加大了班吉这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没有纯语言的干扰会更促使用心的观众更耐心地去聆听、去感受、去理解其中真情的各种流露,这既拉近了观众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影片内容的深刻性。

(二)该片选取了危机四伏且独立闭塞的丛林作为其叙事空间,这成为了塑造班吉形象基本元素之一。《丛林赤子心》故事的全部情节几乎都是在这片偏僻的荒野丛林中展开的。在这片丛林里,有枪杀动物的猎人、有狡猾奸诈的豺狼、有力大无穷的大熊,有威武盘旋的雄鹰,导演将班吉放在了这个不属于它的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其紧张、恐惧的气氛,激化了内容的冲突与张力,而且是展现班吉聪明英勇、善良纯真的最佳场地。此外,将这片丛林描绘的如此独立闭塞,也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做铺垫。班吉在这种危机重重的地方,随时会有丧命的危险,可当制片人坐着直升飞机前来寻找班吉时,为了心中的道义与责任,班吉最终放弃了被营救的唯一机会,继续在死亡暴力的气息里恪守职责。一个人在生死的边界最容易显露本性中的自私与盲点,可班吉作出的选择,将其本性中最为单纯善良的一面推到了至高点,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就此定型。足以可见,导演为突出电影主题,在叙事风格建构上的用心良苦。

二、班吉性格的具体表现:险象迭生的丛林之行

风格迥异的叙事技巧,对班吉基本形象的生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导演就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班吉的“赤子仁心”的本性。

可谓是养尊处优的明星狗班吉,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意外被海浪冲到了一片荒野丛林中,当它醒来首先看到的是一只还处在哺乳期的母豹,短暂的和谐突然被一阵不和谐的枪声打破,母豹应声倒地。班吉亲眼目睹了母豹被猎人残忍杀害的场景,它奔过去舔舐母豹的伤口,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拖拉与自己体型相差巨大的母豹,虽然母豹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惨死的结局,但班吉的恻隐之心已初露头角。